联系方法
  • 明信片网
  • 联系人:小王
  • 手机:15903560166
  • 邮编:048000
  •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

博物馆的明信片

华胥梦游博客2009年10月11日讯 二十年前,当导游的亲戚每每收到接待过的游客从遥远的亚平宁寄来的明信片,小小的邮票自然归我,写满了空白的字母却让我诧异。后来渐渐知道,明信片在外国的使用早已蔚然成风,出版、销售自然也多。风景名胜或是街头巷尾,琳琅满目的明信片架子自不必说,所去过的那几个外国博物馆里,也都有大量的常设展或者特展展品的明信片。在由于携带、价格等原因没有办法或者没有必要选择其他纪念品的情况下,这恐怕是观众一个最好的选择。

07年初,坐火车去日内瓦附近NYON小镇旁的瑞士国家博物馆分馆,居然正好有刚刚为那座建筑发行的邮票在卖。虽然纪念品商店里的戳子没有日期,因而也就根本算不上货真价实的邮戳而只能叫做纪念章,但票贴在相应的风景明信片上销戳”之后,还是挺不错的纪念。而夏天里,会间忙里偷闲的周末,在苏黎世利特伯克博物馆举办的内蒙契丹文物展上,犹豫再三之后还是因为文字和重量而放弃了那本印装俱佳、价格实惠的图录,只好买张陈国公主金覆面的明信片,权当自我安慰。却又是超长的规格,虽然漂亮,最后还是因为担心邮路上的破损,没有实寄而直接带了回来——现在想来还有些遗憾。想像一下那些乘车坐船、腾空跨海的小卡片,经过了若干只手的传递,来去辗转,能够到达终点的话,即使略有折损,也都很是幸运了。毕竟经过邮路传递的若干必然与偶然,它们有了更多的承载。
而国内的明信片,集邮目的之外的使用,少之又少,连最大宗的贺卡角色也都日渐衰败,以至于需要由基层邮局的职工包销来解决。至于国内博物馆的明信片,如果有,往往是成套出售。或许是传统上总被视为出版物的缘由,总要十张凑一套,好省去多占用书号的麻烦。不过如今,是不是正式出版似乎不再严格,以没有书号的印刷品面目出现,也算不上什么问题。但成套出售的传统却还是不变。
06年在上博,终于见到了摆满了整面墙的架子、单张出售的藏品明信片,买的人很多,挤来挤去地挑选。四张高逸图,两张谁的法帖,一张两块。虽说再往前几年,这就是一整套片儿的价格了。不过物价也在与时俱进,有的买、有的挑,纸质印刷又精美,已经很是不错了。只可惜去年和今年再去,这样的选择就没了。只有成套的少数几种,冷清清地躺在柜台。好像买了套陶瓷,5块钱,十张,只是拍摄、印刷的效果稍稍有些陈旧的样子,或许本来就是积压的旧物吧。看来还是一分钱、一分货啊。
其实,即便不考虑所谓的收集价值,积压货里也有好东西。07年在辽博,就遇到了一种文物出版社所出的馆藏册页明信片。印在封套背面的定价是区区八毛钱,而实际的售价不过是取整为一块,不像两年前的新疆博物馆和南越王墓博物馆,几毛钱的旧物,重贴了二三十的标签来卖——当然客观地讲,东西还是不错的。何况其实后一种做法也才是现在的常态。
这套薄薄的辽博册页明信片,唯一的美中不足其实还不再片儿本身,而是册页一套十多幅,明信片仅仅选了六件。封套上端端正正印着一个压出了凹痕的一”字,后续的一两套却都未见。懒的查书号,单从印刷的定价与明信片上的地址格式来推断,出版的时间最迟也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粗糙简淡,与往往覆了膜因而显得华丽的新印明信片相比,却现出不同的味道来。背面稍显模糊的画面,在略有些浑黄的空白之中,占据了中间偏上的三分之二。余下的空白,在参观与赶火车的间歇,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写满。(明信片的图像来自此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c29b90100ezj2.html,特此致谢)
回想大半年来去过的几处文博展馆:
洛阳的龙门,除了石窟也设有博物馆,展室却是一座两层小楼的二楼,还有一部分被销售纪念品的柜台占据。还好,有七套明信片可买,除了一部分石雕残件,绝大多数竟是只在洛阳博物馆略见一斑的永宁寺泥塑。一元一张虽然不贵,加起来还是有些多。侃价的结果,好像是40多?只可惜没有邮票,只有自己收着了。洛博似乎有一套不太起眼的,不过在有限的时间里,那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唐俑,那里还有工夫在纪念品柜台多停一步。
苏州的丝绸博物馆和工艺博物馆这样的小地方里没有明信片并不意外。就是在苏博,没看到好的展品片儿。当然不同光影下的展馆建筑,倒是有单张有整套地在卖,毕竟对于苏博而言,那建筑才是对参观者吸引力远大于藏品的焦点。与上博以前的散片儿一样,还算大众的价格,一张两块。
扬州的园林几乎各有一套,宏大的双博馆,却不见自己的明信片。
而镇江博物馆,除了似乎有一套青铜器之外,还有套连体的明信片,谢环的《杏园雅集图》。具体价格记不清楚,印象不便宜。何况我看的时候,营业员午休不在。
南京博物院倒是不错,还像几年前一样,坚持着五元一套、花样翻新的藏品系列明信片。最喜欢的依然是那套在黑色背景下闪着光芒的《金器藏品选》。
辽宁省博物馆的旧货已然处理完,柜子里展示的三十多一套的《散佚书画选》,画面挺大,却有些暗,并且是书店就可买到的那些。一套为特展而出的国博国宝展卡片,方方正正的挺可爱,厚厚一叠似乎不过二十元,却不是明信片,而是背面印满简介的画片。
未出意料,甘肃省博物馆并没有为新疆丝路文物的临展印刷明信片,馆藏的片子价格却也远不如预期低廉,一套十来张的,没有邮资,居然还要三五十块,印刷粗糙的马踏飞燕,五元一张,爱买不买。
至于故宫,除了那些必然比书店加了价格的《北京风光》之类大路货,以及花里胡哨在邮局卖了N年也还健在”的什么故宫专造”之外,自然不可能买得到价廉物美的藏品明信片。虽然只要从武英殿书画展上摘取些许片断,便一定能引起众多参观者的购买欲来,吸引力至少可以和那张免费发放的展览折页比肩吧。但大部头的豪华版画册新品迭出、司空见惯,却不会有人把心思放在这些边边角角的小事情上来。只是说来可叹,紫禁城出版社曾出过一、两种纸质、印刷都还说得过去的藏品明信片,十张甚至二十张一套,却在几年前的书市上以五毛到一块的价钱大肆甩卖。
最令人惊异的还要算恭王府的青州造像展,纪念品店的柜台里,明信片琳琅满目摆成一排。随口一问,11.00”的标签却不指向整套,营业员多少有些怯怯地说——那是一张的价钱~
而与此同时的世纪坛,数年前估计由于定价过高而未能在特展期内销完的那套青州造像展明信片——依然是十张一套,每张正面还印着60分的邮资——如今却在三块钱一套地处理着,除了邮寄时需要补贴20分的邮票略有些麻烦之外,实在是物超所值。走过路过都去买啊!
已经记不清,在博物馆旅途中寄出的第一张明信片,是在何时飞往何地。直到现在,但凡遇着,总还是会买。寄出去的是问候,留下来的是怀念。更何况,收件人的来来去去增增减减,也让人多少有些感慨。

[责任编辑:]
  • ()票
  • ()票
现在有 0 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点击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