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邮信息网2004年7月29日发布中国集邮报讯 20世纪初期,欧美邮政业迅速发展,邮政服务效率明显提高。
邮局施行的每日数次定时开箱开筒措施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在欧美邮局里,邮件分拣连续不停,投递班次相应增加。人们马上发现,邮政效率的提高与家庭生活多么密切相关。来自乡镇的邮件几个小时内就可以送达大城市收件人手中,连邮资低廉的明信片也同样享有高效的邮政服务,这无疑使信息封闭的人们喜笑颜开。在那电报、电话费用昂贵的时代,人们选择便宜快捷的明信片传递信息是很自然的事,因而明信片用户剧增。
在这个时期,明信片用户剧增的现象,促进了明信片收藏者群落的扩大。除了集邮者之外,各国还涌现出一批专门收集图画明信片的爱好者,这些爱好者自发地对明信片进行系统分类收集,据资料统计,当时有不少人的藏品可达数万枚。
除了明信片爱好者外,也有相当数量的旅游者收集明信片。20世纪初,欧美一些作家、记者及自由职业者兴起一股跨国旅游热潮,这些人为了记载自己的游踪,每到一处就购买印有当地风土民情的图画明信片,他们或将风情各异的明信片寄给亲友,或留于个人收藏。其中最受旅游者欢迎的,是以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遗址、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或名人故居为图的明信片。
这些异国风光明信片,从历史、人文、美学角度极大地震撼了旅游者。像永恒挺立于世的埃及金字塔,似乎在向每一位游人悲哀地述说着金字塔曾拥有过的辉煌,与她衰落命运相得益彰的,是明信片上那陪伴她的一角破孤岛(图1);图2美国东北部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之冬,则以无限延伸的自然景观,象征着一个新兴民族崛起的无限潜力;图3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丢勒的故居,使游人徜徉在历史的画廊中,人们会从这位伟大艺术家的作品中,从他居住的故居里,从他走过的平凡的小路上,感受到历史与美学凝聚后形成的人文磁场,寻找到一位伟人成长的路径。毋庸讳言,这些异国风光明信片在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邮政业带来了商机;商机促进了销量,销量又拉动了收藏,因而彼时明信片的收藏市场空前兴旺与活跃。
鉴于收藏者乐于欣赏明信片上各式画图的心理,各国出版商也闻风而动。他们抓住商机,大搞图画明信片促销活动。例如英国的罗菲尔·塔克公司,从1900年到1914年举办了6次各种名目的竞赛活动,其中有一次儿童专赛。例如,1902年的竞赛项目是,收集罗菲尔·塔克出版的明信片数量最多者可获奖,结果有人以收集25000枚塔克明信片”而荣获2000英镑的奖金,当然,罗菲尔·塔克公司为此也提供了一定数目的奖金。用我们今天刚刚学会的市场经济观点来看,商家推出的有奖促销活动,必定能够激发人们的购买欲,商家在收回成本的同时,也因为准确掌握商机而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接下来的结局是:一整套商业运作,激发了人们使用和收藏图画明信片的热情,明信片的收藏市场进一步扩大。
此期间的社会协作形成了良性循环,明信片的热销促进了设计、印刷业的竞争。图画明信片的设计、印制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上面说的塔克公司就设计出了一种新款式,设计者将豪华型镀金圆角图画印制在硬板明信片上,6枚一套,印有编号,装在盒内出售。此片限量制作,只发行了1000套,现已不多见;有的设计者将明信片制作为动画效果,其画面可以变动,使用者只要摇动一下明信片,画面上的小轮子就会活泼泼地转动起来,这无疑可以征服儿童和具有童心的珍藏者;还有具备高科技含量的感光明信片,人们发现这些明信片随光照不同,会神奇地变换出各种颜色;明信片不仅可视,还可听,设计者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可以放音的唱片明信片;设计者还调动人们的想象与动手能力,制作了两三张小卡可拼一幅图画的拼图明信片、填字游戏明信片;有的设计者还采用了中?quot;鸡毛信"那样的思维形式,在明信片画面上粘一绺头发或几根羽毛……
这些形式新颖独到的明信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收藏者。然而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负面效果,最令邮局头疼的就是那些撒有金粉的明信片,它不仅污染了投递员的手,还蹭脏了其他邮件,这使邮局不得不采用对应措施。一些邮局明确规定,凡金粉明信片”一律加收一倍邮资。
当我们陈述这段历史时期的明信片时,不能不提到众所周知的泰坦尼可号”明信片。1912年4月10日,雄伟壮观的泰坦尼可号轮船驶离港口时的照片被印在明信片上,这是该轮沉没前最后的明信片,十分罕见。更难得的是,泰坦尼可号”沉没前从该轮船邮局寄出的明信片,在数年前的拍卖会上以千余英镑的惊人价格拍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没有影响明信片的热销。在此期间,参与战争的各国官兵成了明信片的最大用户,他们用明信片向家人和亲友叙说自己的状况及对他们的思念。当时一些部队的随军记者、摄影师还把前线的战事照片做成明信片,从军的官兵将这种明信片寄给家属,使他们体会到有亲人参与的战争实景明信片所带来的亲知亲历感。对家属来说,这些明信片的意义极为重大,他们往往会像珍惜生命那样珍藏明信片,所以,这类明信片在今天的欧洲邮市上仍能见到,估计是他们的后代将这些战争文物送上了市场。
热销明信片中,除了战争实景片以外,还有另一种与战争气氛完全相悖的美女题材明信片。据有关资料记载,一战时期的许多参战士兵,喜欢购买那些印有摩登女郎的图画明信片,他们正值青春生理、心理发育期,对异性格外敏感,因此会把美女明信片钉在军营墙上欣赏,作为战时枯燥单调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消遣。
这个时期法国出现了一种丝绣的明信片,这种明信片的用户大多是在法国的英国驻军。明信片上绣有永远想你”、别忘了我”等惜别之辞,一看就知是寄给妻子或情人所用;寄给母亲的明信片则往往绣有给亲爱的母亲”等凝重的词语。可惜,这种别致新颖、富有感情色彩的明信片,为数不算多,使用时间也不长。
战争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主义情绪,出现了以国旗、国徽城徽及各类纹章为图的明信片;战争也激发了人们的思乡、思人情结,出现了许多贺卡,最多的是祝贺生日、圣诞节与新年的明信片,以及专为情人节、复活节、感恩节印制的明信片,这些祝贺年节的明信片,会给那些饱受战争创伤、在苦难中度过年节的亲友送来一丝温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工业进步,电话、电报的应用逐渐普及,这些快捷的通信方式冲击了明信片市场。明信片用户明显减少,销售热潮逐渐消退。但从收藏角度看,销售量缩减这种商业现象,并不完全意味着明信片收集活动的减弱。此时欧美诸国的收集邮票、珍邮拍卖活动均显活跃,明信片爱好者、研究者的收集研究活动也没有停滞。人们在长期的收集实践中,总结出对图画明信片选题、设计、印制、分类、收藏等方方面面的理性知识,获得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是,有人提出了明信片学”的新概念。
所谓明信片学”,是以明信片为中心内容的收集研究体系。收集研究的对象是邮资明信片和无邮资明信片(包括实寄和非实寄片),明信片的设计印制,画面上的题材(包括人文地理、邮政历史、所涉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等。可以说,明信片学成为了集邮学的一个分支。
一战”后的图画明信片,在选题上没有多少创新,但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了许多大套系列明信片。如法国的卢浮宫藏画、苏联的国家博物馆藏画、美国的好莱坞明星等。图1是苏联1933年发行的明信片,画面选取了列宁格勒博物馆的一幅藏画,此画标题为《1924年彼得堡大洪水》,系阿列克谢夫所作,画面表现了洪水泛滥时的可怕情景,那坐落于洪水中的高大建筑,与洪水拼搏的人与马匹,都极为逼真地刻画了人类生存的艰难,从而留给收藏者极深的印象。
除了大套系列明信片以外,以著名城市景色为图的明信片仍旧雄居着可观的题材幅画。需要指出的是,此时印制技术的进步,使明信片色彩有了长足的改进。图2为1922年的德国莱茵市一景,我们可以看到,威廉大帝塑象矗立于画面中央,人物形象与建筑色彩均很逼真,建筑底部的浮雕层次起伏,纹路清晰可辨。此间一些邮政业相对落后的国家印制的图画明信片,也以其质量与色彩吸引了不少收藏者。图3是墨西哥1934年的旅游景明信片,这枚产生于一战”与二战”之间的明信片,可以说是表现了当时印制业的国际水平,其色彩的对比度、质感的真实,取景的艺术,均堪与德国、法国片媲美。
还有一点是不能不提及的。从1935年到1945年这10年间,德国、意大利,尤其是日本这些军国主义国家,印制了大量的宣扬军国主义武力、表现侵略战争血腥场面的图画明信片,就这样,在我们欣赏充满温馨情意的人文画图或异国风光时,也嗅到了明信片上的战争硝烟。正义是不可征服的,有侵略就会有反侵略,二战”期间,苏联、英国、中国印制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明信片,也传递于反战联盟中,起到了激励人们勇敢作战的社会效果。总的来看,战争题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画明信片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二战”结束后,欧洲、亚洲许多国家面临恢复经济、治理战争创伤的局面,此时民众开始投入到重建家园的建设中,明信片的收集活动由此转入低潮。直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人们安居乐业,国家经济复苏,于是自20世纪60至80年代,明信片的收藏再呈繁荣景象。
回顾20世纪世界范围内图画明信片的发行、收集状况,虽然有兴有衰,呈现出马鞍形”状态,但图画明信片阶段性的发展,就像历史的界碑,它使我们看到了一条粗粗的百年线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