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邮信息网2004年7月15日发布中国集邮报讯 在中国邮政史上,19世纪70年代是重要的时段。史载,1874年上海工部局书信馆首发邮资片。这就是说,中国的邮资明信片,伴随着西方列强轰打中国的隆隆炮声悄然坠地,也就在那时,欧洲近代邮政文明取代了中国皇室信差手传的老式手段。这样,上海工部局书信馆首发的这枚邮资片成为中国国土上发行、使用最早的邮资明信片。
接下来的问题是,无邮资明信片何时传入我国?显然这个问题不具有无可置疑”的确定性,人们只能笼统地说无邮资明信片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中期,也就是满清王朝的末期。
目前人们尚无线索查考出无资片首发的准确时间,这正是由于无邮资片之民商印制发售特点所造成的。
首先,彼时欧美诸国流行的图画明信片是由数百家公司、印制商、照相馆及个人所印制,它们不可能拥有统一的印制策划和销售方案。当时的情况是,自设计至发行的机构或个人各自为政,其产品随行入市,于是这种流散无序的印制销售状态冲击了中国明信片市场。清末的明信片多由外商在国外、香港或中国本土印制,市场的流通情况并非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而似春秋诸雄并举局面,无序可排。因此,中国无资片作为出自多家的商品,在百年之后的今天难以认证最早上市者。
其次,我们不妨从实寄的图画明信片贴票销戳日期推断无资片最早进入中国邮政的时间。据考,现有的实寄片中不曾出现贴有大龙、小龙、万寿票实寄的图画明信片,这说明在海关兼办邮政的后期,图画明信片还未在邮政通信中应用。较多见的是贴有蟠龙票、客邮邮票的图画明信片,邮戳显示的日期是在1896年中国正式开办邮政以后。这虽然不能证明未使用的图画明信片传入中国的时间,但可以表明在19世纪90年代后期,图画明信片已在邮政通信中广泛使用,其市场的销售经数年的经营已能充分满足供应了。所以,推断图画明信片在19世纪9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的立论应该是成立的。
清末无邮资明信片上图画的题材,大多是用实地拍摄的照片制版印刷的,它真实地反映出清朝末年中国社会的状况。明信片画面的拍摄、印制者多为外国人,他们的视角自然是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因而选题往往聚焦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区域。其题材除了中国的山川风光、古代建筑、城镇街市这些满含中国古老文化意蕴的景致之外,外国人还把镜头深入到紫禁城之内,直接拍摄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和政要人物,并将这些自愿被拍摄的名人肖像成功地印制在了明信片上。
例如,图1是清末皇宫的一角,尽管国难当头,但慈禧太后淫威依旧,包裹在华丽服饰里的丧权辱国者还是奴仆成群;图2是北洋大臣李鸿章的肖像,我们在本文中无从评说李鸿章的功过,但他忧患哀怨的神情,会连同那个悲哀年代一起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帝王将相中,能留下真实照片立此存照”的,大概莫早于这两人的了。
除了皇室肖像题材外,无资片还印有官场礼仪、市民生活百态等多种小图,诸如街头小卖、车轿出行、殡葬嫁娶、赌博算命、名伶剧照等画面,都很传神。这些在西方难得一见的中国习俗,自然吸引了明信片的买家。
外商还把中国人不堪目睹的可悲场面也印制在无邮资明信片上。图3聚焦了清朝贵族家庭的卧室,几位遗老遗少正在怡然自得地吸食鸦片,他们甚至面对镜头手举烟枪,从而为历史留下了中国人挨打”原因的形象诠释;图4是押犯行刑,我们无从考察死犯被处于极刑的原因,但看客的麻木,刑官的冷酷,特别是拍摄者猎奇的动机,也足够令我们心悸的了;图5是睡榻上的小脚贵妇,显然,拍摄者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特意展示的不过是中国最后王朝的耻辱,那令我们悲哀的一双尖尖小脚罢了。明信片印制商为迎和西方的低级趣味,还将中国妓女的色相、妇女畸形的手指甲、穿鞋的或裸露的女人小脚特写都搬上了明信片画面,以图获得更多的销售利润。
1900年的庚子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一页,八国联军在中国国土上肆意烧杀掠夺。外商为了炫耀侵略军的战果,将其列队操练、在华战事以及杀戮国人的历史镜头也置于明信片上,在这充满蔑视和颂扬武力征服思想的画面中,留下了西方列强奴役侵略中国的真实写照,也留下了中国被打的可悲记录。图1是英、法、德、美、俄、意、日及奥地利八国的水兵、步兵、骑兵攻占天津后虎视眈眈的一瞬,他们凶残的相貌、持枪的姿态,将永恒地记录下中华民族丧权辱国的历史。
清末图画明信片的设计印制,除了用摄影照片制版印刷之外,还有一部分由设计者手工绘制的画稿制版印刷而成。画稿绘制的形式有素描、水彩画、漫画等。与照片不同的是,画稿可以将策划者、设计者的意图表现在画面中,所以描绘的物象会有失真之处。
图2是法国一家出版商印制的无邮资明信片,它描绘了南京一个官宦之家的老夫人接受寿礼的情景,值得注意的是,图片中包括老夫人在内的所有人物形象,都不具清人特征,人物魁梧的体形、动作的姿态,都表现出欧洲人模样。英国印制的中国城镇乡村风情明信片,以明亮鲜艳的水彩虚构出农家丰衣足食的小康景象,从而掩盖了晚清农村贫困的现实。这些明信片均作为商品生产,出版商把明信片上的清王朝美化成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画面优美悦人,目的是吸引顾客促进销售。以上种种,给那些真正想了解中国的西方人士平添了障碍。
这个时期欧洲流行政治题材的漫画明信片也将中国国情纳入其中。这些无邮资明信片是德国莱比锡和法国巴黎出版商在本地印制销售的,其内容是表现八国联军入侵、列强瓜分中国的史实。漫画的特点就是以夸张变形的手法描绘事物,达到讽刺的目的。这个特点,在莱比锡印制的名为《中国的战争》漫画系列明信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图3的画面可见一个象征清王朝的官吏被打翻在地,任联军的士兵扒官靴、摘官帽、剪鞭子,寓意列强在瓜分中国。图4这枚法国印制的明信片,描绘出了瓜分风潮的紧急势态,端坐在官椅上的清朝官员表情,已经显示出清王朝宝座的摇摇欲坠了。
晚清流行的图画明信片题材广泛内容多样,若从画面统计有多少种,这个数字就难以准确说清。有的藏家认为约有4000种左右,这个数量无疑增加了收集难度。就印刷厂商来说,多为外商,华商很少。常见的如烟台的图连达(Tu-Lien-Ta)、塞达斯(M.Sietas)、约瑟普(S.Joseph)、上海的勃拉高(C.Bracco)、沃尔夫(M.Wolff)、青岛的鲍曼(A.Baumann)、天津的苏尔兹(Fr.Schoiz)及日商中裕洋行、日光堂、香港斯特伦堡(M.Sternberg)等;还有一些明信片是在外国印刷的,如在德国的柏林、莱比锡、慕尼黑、法兰克福、海尔布隆,法国的巴黎等出版商,均印制了中国题材的明信片。华商印制的明信片见有杨记、ELEE者(有藏家认为此商姓黎,广东人),但为数不多。总的来说,彼时印制中国题材图画明信片的中外出版商不下50家。
清末的图画明信片记录了百年前的印刷工艺历史。19世纪后期,照相制版技术在印刷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明信片的画面即由照相凸版印成。有的为黑白或棕色,为了遮掩色彩单调的缺陷,有的销售商用手工淡淡地点染少许水彩(图5)。至于印刷的彩色明信片,也是在印成黑白片后再套以所需颜色,所以画面仍显现灰黑色调。英、法、德国印制的明信片,采用平版套色的,色彩就鲜艳夺目。
晚清无邮资明信片上的每一巾+贞图画,都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崩溃前夕的一幕,民族的不幸与屈辱,就这样永恒地铸造在历史上。落后挨打的历史永远警示着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社会价值远远高于明信片当年通信的本身。